李绅(772-846),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元和元年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宰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他和白居易、元稹等人交往密切,就首创新乐府二十首,今失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现存《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
李绅(772-846),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元和元年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宰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他和白居易、元稹等人交往密切,就首创新乐府二十首,今失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现存《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其一
第一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其二
第二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春种一粒粟(sù),秋收万颗子。
粟:泛指谷类。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犹:仍然。
锄(chú)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的后两句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第三句推而广之,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系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前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的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这就把矛头直指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
第二首诗,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概括的写出农民从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情况。日当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着,是一天最热的时候,诗人没有一般地写农民锄禾如何劳累,而是集中写他与第一句“日当午”紧相呼应。这两句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由于天气炎热,劳动紧张,次民累得满头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诗人在抒发感慨。盘,盘子,这里指碗。餐,指饭食。皆,都。意思说:有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言外之意,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应该珍借每一粒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吗?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描述,细致写烈日下农民田中锄禾;议论,紧紧围绕人人必需的“盘中餐”。而且,诗的前后联系很紧,顺理成章。没有前面两句的描述,后面两句议论就显得空泛,没有根基,没有力量。反之,没有后面的议论,前面的描述也就还停留在表面,意义也就没有这样深刻了。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九五当乾德,三千应瑞符。纂尧昌圣历,宗禹盛丕图。 画象垂新令,消兵易旧谟。选贤方去智,招谏忽升愚。大乐调元气,神功运化炉。脱鳞超沆易,翻翼集蓬壶。捧日恩光别,抽毫顾问殊。凤形怜采笔,龙颔借骊珠。掷地声名寡,摩天羽翮孤。洁身酬雨露,利口扇谗谀。碧海同宸眷,鸿毛比贱躯。辨疑分黑白,举直牴朋徒。庭兽方呈角,阶蓂始效莩。日倾乌掩魄,星落斗摧枢。坠剑悲乔岳,号弓泣鼎湖。乱群逢害马,择肉纵狂貙。胆为隳肝竭,心因沥血枯。满帆摧骇浪,征棹折危途。燕客书方诈,尧门信未孚。谤兴金就铄,毁极玉生瘉。砺吻矜先搏,张罗骋疾驱。地嫌稀魍魉,海恨止番禺。瘴岭冲蛇入,蒸池蹑虺趋。望天收雪涕,看镜揽霜须。草毒人惊剪,茅荒室未诛。火风晴处扇,山鬼雨中呼。穷老乡关远,羁愁骨肉无。鹊灵窥牖户,龟瑞出泥途。烟岛深千瘴,沧波淼四隅。海标传信使,江棹认妻孥。到接三冬暮,来经六月徂。暗滩朝不怒,惊濑夜无虞。俯首安羸业,齐眉慰病夫。涸鱼思雨润,僵燕望雷苏。诏下因颁朔,恩移讵省辜。诳天犹指鹿,依社尚凭狐。度岭瞻牛斗,浮江淬辘轳。未平人睚眦,谁惧鬼揶揄。盆浦潮通楚,匡山地接吴。庾楼清桂满,远寺素莲敷。仿佛皆停马,悲欢尽隙驹。旧交封宿草,衰鬓重生刍。万戟分梁苑,双旌寄鲁儒。駸駸移岁月,冉冉近桑榆。疲马愁千里,孤鸿念五湖。终当赋归去,那更学杨朱。
乾德:天德。
三千:耿须唐朝国祚久长。
瑞符:祥瑞的符命。
圣历:美称帝王相继之次第。历,历数。
宗:崇尚。
丕图:大计。
画象:谓重视刑罚。
消兵:消除兵事。
旧谟:过去的政策。
愚:自谦之词。
化炉:化生万物的牌炉。
脱鳞:谓鱼变龙。脱、同“蜕"。
沆易:夜间的水气。
蓬壶:传说的海中三神山之一。
捧日:谓效忠于君主。
抽毫:谓撰写。毫、毛笔。
风形:喻词藻美好。
骊珠:亦喻文章精采。
雨露:喻君主恩德。
扇:煽动。指李逢吉等毁谤。
碧海:此处借喻恩施广调。
宸眷:帝王的恩遇。宸,帝王居住处。
效:献出。
魄:指阳光。
斗:北斗。
枢:天枢星。
坠剑:喻指人亡。
沥血:流血。
满帆:挂帆直至船的桅杆顶端。
棹:指船。
尧:借喻敬宗。
砺吻:磨砺嘴唇,喻进谗。
矜:夸耀。
骋:放任。
番禺:秦代筑番禺城,为南海郡治所。唐代设番禺县治所,即今广州市。
瘴岭: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易致人病之疠气为瘴气。
蒸池:喻池水之热。
蹑:踩踏。
虺:毒蛇、毒虫。
雪涕:冰冷的眼泪。
诛:剪除。谓除草建屋。
山鬼:传说中的山中精怪。
淼:大水貌。
徂:过去。
濑:从沙石上流过的急水。
虞:贻误。
羸业:疲弱者所任的工作。
齐眉:谓夫妇相敬。
涸鱼:四周失水的鱼。
社:旧时土地庙。
岭:指五岭之一大庚岭,在今江西省南境。
牛斗:二十八宿的牛宿和斗宿。
睚眦:怒视。
揶揄:戏弄。
盆浦:即险水边。
庾楼:一名庾公楼,遗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内传说为晋庾亮镇守江州时所建。
远寺:指庐山下东林寺。
敷:铺陈。
封:堆土。
宿草:经过一年的陈根草。
生:新割的草。
駸駸:比喻时光如马速行。
冉冉:渐近貌。
桑愉:喻年老。
桑隅:指日出处桑榆,指日落处。
杨朱:战国时槐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