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诗文 作者 名句 典籍 成语
国家
朝代
形式
诗人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王实之,有忧虑边境被敌人侵犯的话,回笔疾书回答这件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国家命脉日渐衰弱,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如不信,看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他并没有经过谷城公那样的名师传授指点,也不曾遇到过像骊山圣母那样的神仙传授法术,可他一样能在谈笑之中指挥大军,在河北东西两路大败金兵。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在军营中一边下棋一边联句。可现在人老了,登楼远望,已力不从心,多次误了从军的机会。听说北面蒙古骑兵来势汹汹,进攻时利用的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城。不要再大谈空想而不以身抗敌,自古以来,用一个贤能的人,就能解除国家的危难。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有志儿郎,不要在发无聊呻吟,赶快投笔从戎,不要再想用文辞来博得高官厚禄了!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三和: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忧边之语:忧虑边境被敌人(指蒙古军)侵犯的话。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yīng)何时入手,缚(fù)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国脉:国家的命脉。长缨:长带子。戎主:敌人的首领。尺度:标准。韩五: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排行第五,人称韩五。谷城公:亦称黄石公。传说汉代张良曾于谷城山下遇仙人传授兵书。骊山母:一作黎山老母,道教传说中的女仙。传说唐朝李筌曾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他讲解《阴符》秘文。两河路:指宋代行政区划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即今河北山西、河南部分地区。

少时棋柝(tuò)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biān)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联句:两人或多人各作一句或两句,组合成一首诗,谓联句。登楼揽镜:上楼照镜,慨叹功业未建,人已衰老。冲梯:冲车和云梯,古代攻城的工具。制难:挽回危难的局势。金汤:“金城汤池”的省语,比喻坚固的防御工事。张许:张巡和许远,唐代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名将。投笔:投笔从戎,用汉代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边疆的典故。题柱:汉代司马相如过成都升仙桥,曾在桥柱上题字说,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

这首词是作者和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上片以韩世忠为例,提出在大敌当前时,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下片抚今追昔,指出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应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全词感情丰沛流畅,词句凝练有力,用典精妙自然,意气风发、朗朗上口。

“国脉微如缕”,一个“缕”字,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想起“千钧一发”的危急。一个极形象的比喻,说明国家的命脉,实在已经衰微不堪。于是发一声问: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当时,蒙古贵族屡屡攻宋,南宋王朝危在旦夕,但统治者却不思进取,嫉贤妒能。头三句的劈空而下,将形势的紧迫,统治者的麻木不仁,请缨报国之志士的热忱,尽情表达出来,纸上铮铮有声。

接着,作者抒发任人唯贤的议论。以“未必”二字起句,道出了作者的自信,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材。如不信,试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浑号,出身行伍,既没有名师传授,也未遇神仙指点,但是却能在谈笑之间大战两河,成为抗金名将。有了这些名将贤相,“国脉微如缕”的惨状也就有扭转的可能了。

以下又连用西汉张良遇谷城公(即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和唐将李筌得骊山老母讲解《阴符经》而俱立大功的两个典故,来说明即使没有承授与凭借,照样也可以保家卫国建立功勋。作者频频使用“问”、“未必”、“试看取”、“岂……也……”等词,既增加了感染力,而且一气呵成,逻辑严密,虎虎有生气。这种宏论高议,以诗的语言和情感发出,更具一种动人的力量。刘词议论化、散文化和好用典故的特点,于此可见一斑。

下片,作者进而联系到自己的遭遇。“棋柝联句”,表达作者报国从军的夙愿。但这一宏愿都成了过去的梦了。登楼远望,揽镜自照,伤感一事无成,痛心国势日非,愁肠百转、感慨万千。一声长叹,将那长期以来怀才不遇、屡屡丧失杀敌报国之机的心情,尽数迸发了出来。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下边两句,将当时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城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北风,暗指北来的蒙古兵,它既点出了入犯的方向,也渲染了入犯者带来的杀伐之气。敌方进攻用的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城,蒙古军队攻势的凶猛和情势的危急,由此可见。金汤,指坚固的防御工事,张许指张巡、许远,安史之乱时,他们坚守睢阳,坚贞不屈。大敌当前,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汉拜郅都,匈奴避境;赵命李牧,林胡远窜。则朔方之它危,边域之胜负,地方千里,制在一贤。”(《旧唐书·突厥传》载卢俌上唐中宗疏中语)这里再次提到了任人唯贤的重要性。

作者以反问句式写出上面两句,有理有据,足以服人。接着,作者大声疾呼:好汉们,不需再计较个人得失,不需发无聊之呻吟,赶快投笔从戎,共赴国难吧!这是对爱国志士的期望,也是和王实之共勉。这两句,句短气促,喷涌而出,极富鼓舞力量。

此词慷慨陈词,议论风发,笔力雄壮,又极尽抑扬顿挫之致;运用了大量典故,自然贴切,蕴义丰富。这是宋末词坛上议论化、散文化与形象性、情韵美相结合的代表作。

shí zhī sān yǒu yōu biān zhī
zǒu zhī
guó wēi
wèn zhǎng yīng shí shǒu
jiāng róng zhǔ
wèi rén jiān hǎo hàn
shuí kuān xiē chǐ
shì kàn dāng nián hán
yǒu chéng gōng shòu
gàn céng shān
tán xiào
liǎng
shǎo shí tuò céng lián
tàn ér jīn dēng lóu lǎn jìng
shì pín
wén shuō běi fēng chuī miàn
biān shàng chōng
jūn dào tóu biān
xián néng zhì nán
yǒu jīn tāng biàn 便 zhāng
kuài tóu
zhù
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
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
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
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
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
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
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
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
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
焉知肘腋祸,自及枭獍徒。
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
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
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竽。
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
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
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
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
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不忍竟舍此,复来剃榛芜。
入门四松在,步屟万竹疏。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
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
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
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
于时见疣赘,骨髓幸未枯。
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

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
宝应元年我离开草堂时,蛮夷正充斥成都城。

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
而今我返回草堂,正值成都安定无忧之际。

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
让我陈述最初叛乱的情况,徐知道叛乱好像是转眼之间的事情。

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
因大将被召回朝廷,这伙群小便乘机窃据成都谋反。

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
半夜斩白马盟誓,气势凌人。

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
并西联邛州之南的羌兵以虚张声势,北断剑阁要道以抗拒长安王师。

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
数十个跟随徐知道作乱的人,虽无官职,却也占城为王,独当一面了。

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
但徐知道手下的人与羌夷头目各自争长,互不相让,并且蕃、汉殊情,以致叛乱后发生内讧。

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
结果发生了羌夷兵的倒戈,叛乱魁首们彼此互相残杀。

焉知肘腋祸,自及枭獍徒。
哪知祸起腋下,徐知道被自己部下所杀。

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
当时主持正义的人对叛乱这都很愤恨,因为他们使国家的法纪政纲受到了破坏。

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徐知道手下的李忠厚辈均拥兵自立,百姓成了各种势力头目们所宰割的鱼肉。

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
这伙群小竞相作威作福,谁肯为无辜受害的平民辩解呢。

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竽。
他们还一方面残害百姓,一方面寻欢作乐。

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
他们在谈笑间滥杀百姓,长街上溅满了无辜百姓的鲜血。

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
在他们行刑的地方,甚至风雨之时还可以听到冤魂的哀嚎声。

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
被杀害之人留下的妻子、马匹为贼徒占有,这些遗孀甚至马匹还要含着内心的悲痛供其取乐。

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国家法纪何在?实在令人不甚叹息!

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
我只得奔走于梓、阆之间,三年中都想离蜀而去东吴。

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由于那里也有战乱,结果竟难以成行。

不忍竟舍此,复来剃榛芜。
我不忍舍弃这间花草堂,回来要除杂草杂木,重整庭院和药栏。

入门四松在,步屟万竹疏。
入门见四颗小松树尚在,我漫步于万竿疏竹之中。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
往日养的家犬喜我久别乍归,它常情热的低回在我的身旁。

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
邻居喜我归来,拿着葫芦买酒准备与我畅饮。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
大官严武喜我久别乍归,就遣人骑马来问我需要什么东西。

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
城郭间的邻人喜我久别乍归,他们来探视、问候我的人,简直挤满了整个村墟。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
天下尚不得安宁的今天,当兵的都胜过迂腐的书生。

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
在这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里,何处可安置我这个老头呢?

于时见疣赘,骨髓幸未枯。
我真的成了多余的人,所幸的是还算活了下来。

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
我既无用于世,在此余生里一饮一啄已感到惭愧,所以甘于清苦生活,不敢有所奢求。

昔我去草堂,蛮夷(yí)塞成都。
去:言离开。蛮夷:指徐知道叛乱是纠集的川西羌兵。塞:犹言充斥。

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yú)。
归:言返回。虞:忧患。

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
陈:陈述。初乱时:宝应元年,七月徐知道叛乱初起时。反复:指叛乱。

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
大将:指严武,当时他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群小:指徐知道及其同伙。

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
中宵:半夜。气已粗:气势凌人。

西取邛(qióng)南兵,北断剑阁隅(yú)。
邛南:邛州(今四川邛嵊县)以南一带,当时为内附羌夷居所,知道引之为乱。

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
布衣:指跟徐知道反叛之平民。专城:指任主宰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长官。

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
两大:两者并大。蕃汉殊:蕃,汉不和而内讧。

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
西卒:指李忠厚统帅的邛南羌兵。

焉知肘腋祸,自及枭(xiāo)獍(jìng)徒。
焉知:哪知。枭獍:在古典诗文中,常用来比喻狠恶忘恩的人。

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
义士:指当时倡议讨乱者。纪纲:指封建王朝的法纪,政纲。逾:越轨,引申为破坏。

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
唱和:此唱彼和。作威:恣意杀戮。福:穷奢极欲。辜:罪也。

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shēng)竽(yú)。
杻械:刑具。在手为杻,在足为械,即脚镣手铐。

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

到今用钺(yuè)地,风雨闻号呼。
用钺:指杀人。“钺”,古代兵器,方形圆刃,持以砍伐。

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
色悲:言面带悲色。尔:你,你们。此指乘徐知道叛乱中,假平乱诛逆为名而为非作歹之徒。娱:谓含悲供人取乐。

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
贱子:杜甫自称。三年:指宝应元年至广德二年,杜甫逃离成都,往来梓、阆间,凡三年。

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弧矢:犹弓箭,喻战乱。五湖:指江苏太湖一带,古为吴地。

不忍竟舍此,复来剃榛(zhēn)芜(wú)。
舍:放弃。榛芜:丛生的荆棘野草。

入门四松在,步屟(xiè)万竹疏。
步屟:著屐散步。疏:疏朗。一解,林间空地。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jū)。
低徊:徘徊留恋貌。衣裾:衣腋下摆。

邻舍喜我归,酤(gū)酒携胡芦。
酤酒:买酒。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
大官:指严武。骑:指跨马使者。

城郭喜我来,宾客隘(ài)村墟。
城郭:指城郭间邻人。隘:阻塞。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
腐儒:迂腐的书生,实指杜甫自己。

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
飘摇:形容时局的动荡不安。

于时见疣赘,骨髓(suǐ)幸未枯。

饮啄(zhuó)愧残生,食薇不敢馀。
饮啄:此处杜甫以禽鸟自比,言个人要饮食。食薇:吃野菜。“薇”,野草名,高二三尺,嫩时可食,常采以充饥。

从形式上看,《草堂》用大量篇幅回溯了徐知道乱蜀的始末及其严重后果,是对旧史的重要补充,是诗史。而众多注家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肯定这首诗的价值的。这无疑是杜诗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这方面而论,《草堂》的确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例如对徐知道乱蜀原因:“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准确把握;对汉、蕃相互勾结又相互火并的生动刻画:“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对乱象错综复杂情况的巨细不遗:“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以及对贼谋“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的揭露,其广度和深度,是抵得上一篇徐知道乱蜀始末记而有余的。

特别是“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虞”,不仅深刻地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无比痛愤。当这位伟大诗人写到这里时,是站在审判台上,面对着毫无人性的魔鬼,怒不可遏地申斥他们的罪行的。一个“尔”字,就维妙维肖地表明了他那种面对魔鬼,痛予呵叱的坚定立场。死者而有妾,马,当然不是等闲之辈。这似乎有点为互相残杀而死的贼徒,或者为殃及阔人的枉死鬼而一表同情的嫌疑。其实不然,这是文学上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深一层写法。对鬼妾、鬼马尚且这样肆无忌惮地蹂躏、糟踏,则对一般老百姓的残忍、凶暴,更不消说了。杜甫的同情,始终是在无辜而死的老百姓一边的。

然而仅仅看到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价值,尚不足以尽《草堂》的极致。《草堂》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除了上述这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最主要的方面,那就是,在回忆蜀乱始末的笔触上,融入了杜甫对严武最真挚的友谊,希望他面对“成都适无虞”、“天下尚未宁”的冷酷现实,认真思考“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原因;吸取祸生肘腋的沉痛教训,整顿纪纲,厉行国家法令,不要重蹈“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覆辙。《草堂》诗主要是按这样的构思,艺术地再现当时的乱象的。

开头四句,诗人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他为“蛮夷塞成都”而去,为“成都适无虞”而归的心情,希望严武注意国家的治乱,同人心向背,息息相关,千万不能满足于眼前的“适无虞”。这是对严武的忠告,也是对当前形势的正确估计。论者多从它同下文的关系,许其为一篇之纲,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为了让严武清醒地记取“蛮夷塞成都”的惨痛教训,诗人接着写到:“请陈初乱时,反覆乃须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请陈”者,请允许我(杜甫)陈于大将之前。“大将”者,剑南节度使严大将军武也。这就充分表明《草堂》主要是向严武陈情。而陈情的第一件事是“反覆乃须臾”间事,不可掉以轻心;是诗人把“群小起异图”,直接同严武赴朝廷联系起来。这固然可以说明严武举足轻重,国家安危所系,用《八哀诗》哀严武的诗句来说,就是“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但也未尝不可以理解为:严武治蜀还有严重问题,以至于前脚刚刚跨出成都,便祸生心腹。一句话,“群小起异图”,严武是不能完全辞其咎的。这是杜甫希望严武认真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杨伦对“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加了“写出草草乌合光景”八个字的旁批。需要补充一句:岂止草草乌合,他们在歃血为盟之初,就有过激烈争吵呢。这消息,是“气已粗”三个字透露出来的。气粗就是喉咙大,出大声气,是提劲争吵的形象语言。它生动地反映出:叛乱集团从一开始就有冲突,其发展为分裂,为自相残杀,而终归灭亡,是必然的。

诗中“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这一句,也是很值得严武深省的大问题。布衣一般指老百姓。这就是说,除徐知道这股乱军,还有铤而走险的老百姓。当然,无论从组织,还是从性质看,其铤而走险的情况都极其复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他们都是逼上梁山的。在当时,除了这条路,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严武这个人,《旧唐书》批评他,一则说: “前后在蜀累年,肆志逞欲,恣行猛政。”再则说: “性本狂荡,视事多率胸臆。”三则说:“穷奢极靡,赏赐无度,蜀方间里,以征敛殆至匮竭。”这些,杜甫都是知道的。有时也尽过朋友之道,微言相感。但因爱才心切,加以严武“骄倨”,多言未必见纳,所以平常相处,表扬鼓励居多。徐知道的反叛,以及由此引起的人民的骚动,同严武上述缺点是有关系的。现在,再镇成都,不知道会不会认真总结“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血腥教训,改弦更张,防患未然。杜甫从“遣骑问所须”这件小事上,深深意识到问题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再不提出,严武个人成败事小,天下安危事大。因而在痛愤之馀,结撰至思,向严武表明了“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的态度,同时,又通过初乱的回忆,提示了若干值得严武虚心思考的问题,目的都在促使严武的猛省,去其所短,用其所长,把两川的事情办好。

《草堂》,杜甫“穷年忧黎元”的高大形象以及“何人怀抱尽”的谏诤风范,都是令人仰之弥高,即之弥亲的。

cǎo táng
mán sāi chéng dōu
jīn guī cǎo táng
chéng dōu shì
qǐng chén chū luàn shí
fǎn nǎi
jiāng cháo tíng
qún xiǎo
zhōng xiāo zhǎn bái
méng shà
西 qióng nán bīng
běi duàn jiàn
shù shí rén
yōng zhuān chéng
shì liǎng
shǐ wén fān hàn shū
西 què dǎo
zéi chén xiàng zhū
yān zhī zhǒu huò
xiāo jìng
shì jiē tòng fèn
gāng luàn xiàng
guó shí sān gōng
wàn rén wéi
chàng zuò wēi
shú kěn biàn
yǎn qián liè niǔ xiè
bèi hòu chuī shēng
tán xiào háng shā
jiàn xuè mǎn zhǎng
dào jīn yòng yuè
fēng wén hào
guǐ qiè guǐ
bēi chōng ěr
guó jiā lìng zài
yòu jīng
jiàn qiě bēn zǒu
sān nián wàng dōng
shǐ àn jiāng hǎi
nán wéi yóu
rěn jìng shě
lái zhēn
mén sōng zài
xiè wàn zhú shū
jiù quǎn guī
huái
lín shě guī
jiǔ xié
guān lái
qiǎn wèn suǒ
chéng guō lái
bīn ài cūn
tiān xià shàng wèi níng
jiàn ér shèng
piāo yáo fēng chén
zhì lǎo
shí jiàn yóu zhuì
suǐ xìng wèi
yǐn zhuó kuì cán shēng
shí wēi gǎn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登上八咏楼远望逸情,放下对国事的忧愁,把它留给后人。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这里水道密集可以深入江南三千多里,战略地位足以影响江南十四州的存亡。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chóu)。
风流:指情高远致。八咏楼:在宋婺州(今浙江金华),原名元畅楼,宋太宗至道年间更名八咏楼,与双溪楼、极目亭同为婺州临观胜地。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南国:泛指中国南方。气压:影响。十四州:宋两浙路计辖二府十二州(平江、镇江府,杭、越、湖、婺、明、 常、温、台、处、衢、严、秀州),泛称十四州(见《宋史·地理志悦》)。

诗的首句“千古风流八咏楼”,可谓写尽斯楼之风流倜傥,笔调轻灵潇洒,比摹真写实更为生动传神。次句“江山留与后人愁”紧承前句,意谓像八咏楼这样千古风流的东南名胜,留给后人的不但不再是逸兴壮采,甚至也不只是沈约似的个人忧愁,而是为大好河山可能落入敌手生发出来的家国之愁。对于这种“愁”,李清照在其诗文中曾多次抒发过。事实证明,她的这种“江山之愁”不是多余的,因为“金人连年以深秋弓劲马肥人寇,薄暑乃归。远至湖、湘、二浙,兵戎扰攘,所在未尝有乐土也”(《鸡肋编》卷中)。具体说来,继汴京沦陷、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朝廷的驻跸之地建康、杭州也先后一度失守。曾几何时,金兵直逼四明,高宗只得从海路逃遁。眼下作为行在的临安,又一次受到金、齐合兵进犯的严重威胁。即使敌人撤回原地,如果不对其采取断然措施,打过淮河去,收复北方失地,而是一味用土地、玉帛、金钱奴颜婢膝地去讨好敌人,那么性如虎狼的“夷虏”永远不会善罢甘休,南宋的大好河山就没有安全保障。这当是诗人赋予“江山留与后人愁”的深层意蕴,也是一种既宛转又深邃的爱国情怀。

“水通”二句,或对贯休《献钱尚父》诗的“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及薛涛《筹边楼》诗的“壮压西川十四州”有所取意。对前者主要是以其“三千里”之遥和“十四州”之广极言婺州(今浙江金华)地位之重要;对后者改“壮压”为“气压”,其势比薛诗更加壮阔。看来这不仅是文字技巧问题。上述二诗之所以能够引起李清照的兴趣,主要当是因为薛诗对“边事”的关注和贯诗中所表现出的精神气骨。关于贯诗还有一段颇有趣的故事:婺州兰溪人贯休是晚唐时的诗僧。在钱镠称吴越王时,他投诗相贺。钱意欲称帝,要贯休改“十四州”为“四十州”,才能接见他。贯休则以‘州亦难添,诗亦难改”作答,旋裹衣钵拂袖而去。后来贯休受到前蜀王建的礼遇,被尊为“禅月大师”。贯休宁可背井离乡远走蜀川,也不肯轻易把“十四州”改为“四十州”。李清照对这类诗句的借取,或是为了讥讽不惜土地的南宋朝廷。

此诗气势恢宏而又宛转空灵,这样写来,既有助于作品风格的多样化,亦可避免雷同和标语口号化的倾向。虽然好的标语口号富有鼓动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必要的,但它不是诗,条件一旦有变,它也就失去了作用,从而被人所遗忘。李清照的这首(题八咏楼)历时八九百年,余韵犹在,仍然撼动人心,这当与其使事用典的深妙无痕息息相关。惟其如此,女诗人关于八咏楼的题吟,不仅压倒了在她之前的诸多“须眉”,其诗还将与“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一样,万古常青。

qiān fēng liú yǒng lóu
jiāng shān liú hòu rén chóu
shuǐ tōng nán guó sān qiān
jiāng chéng shí zhōu
古诗文网© | 友情链接:
热门搜索:大陆三级女明星排名飞华两性健康问答王一博中国7个超一线明星性感桌面杨幂赵丽颖郑爽刘亦菲佟丽娅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